Post by @i_lovememe520View on Threads
一個家庭教育得怎麼樣,看孩子就知道了。孩子的外在行為跟內在素養,其實就是家庭教育最直接的反映。現在網路上很流行一個詞叫「巨嬰」,意思是明明年紀已經大了,心理年齡卻還像小孩一樣,凡事都過度依賴別人。會出現這種狀況,通常就是家長在教育方式上出了問題。
最近網路上有個事件引起不少討論。一天放學後,一個8歲小男孩跟爸爸一起搭公車,下班時間人潮湧進車廂,擠得滿滿的。爸爸找不到座位,就讓兒子站在欄杆旁邊,自己護在他身邊。走了一段路,兒子突然喊肚子痛。
爸爸立刻蹲下來關心,還伸手幫兒子按了按,問他哪裡不舒服。周圍乘客也都好奇看過來,但小男孩卻不再說話,只是緊緊抓著爸爸的包。這時爸爸才發現不對勁,低頭一看,包包的拉鍊竟然被拉開了!環顧四周,只有一個年輕人眼神閃爍,看起來很緊張。爸爸馬上報警,在司機和乘客的幫忙下,把小偷抓了下來。小男孩機靈的反應,也讓大家直呼聰明。
這孩子能在擁擠的車廂裡冷靜判斷,把危險暗示給爸爸,而不是自己冒險大喊,既保護了自己,也避免了混亂。這背後其實跟家庭平常的教育密不可分。
應變能力的重要性
所謂應變能力,就是孩子在突發狀況下能不能快速思考、正確判斷並做出行動。應變力強的小孩,通常更聰明、更靈活。那父母要怎麼培養孩子的應變力呢?
從小有意識地讓孩子自己動手,不管是自己吃飯、擦嘴、穿衣,到後來自己整理行李、安排讀書計畫,甚至規劃一次家庭出遊。這些經驗能讓孩子學會理清思路,養成預先規劃的習慣。父母在旁邊可以給建議,但不要包辦。計畫完成後的成就感,會讓孩子更有自信。
生活不可能完全照著計畫走,總會有意外。要教孩子把突發狀況當成挑戰或驚喜,解決後再給予肯定。平常也能製造一些小情境,像是明知道明天會下雨,就讓孩子安排戶外行程,然後再陪他一起討論怎麼調整,讓他下次思考得更周全。
鼓勵孩子從不同角度去看事情,養成靈活的思維模式。這樣遇到問題時,不會被單一想法卡住,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。
4. 增加社交經驗
參加各種活動也是一種訓練。比如帶孩子去春遊、參加社團、做志工。這些生活經驗會讓孩子更懂人情世故,也比較不容易被騙。很多家長只重視書本上的學習,卻忽略生活教育,其實兩者同樣重要。
父母陪伴只是孩子成長的第一段路。當孩子能獨立、有應變能力,面對突發狀況也能冷靜處理,父母才會真正安心。就算有一天孩子要自己往前走,爸媽也能相信,他一定走得穩。
(496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