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尋

「全班就你兒子錯!」6+2=8竟被打叉,老師解釋後家長忍不住了

十月 13, 2025

Post by @i_lovememe520
View on Threads

家長們普遍都很有自信,覺得輔導小學生功課根本是小菜一碟。
尤其是那些高學歷的年輕爸媽,更是認為「小學的題目有什麼難的?」

但現實往往會狠狠打臉——那些看似簡單的小學題目,其實藏滿了陷阱和邏輯難題,讓不少家長瞬間懷疑人生。
這不只是孩子的考驗,更像是在檢驗爸媽的思考方式。

最近有位媽媽就在社群上分享了自己的「翻車」經驗:
她兒子做題時遇到一道題——「岸上有6隻鴨子,水裡有2隻鴨子,總共有幾隻鴨子?」
孩子很自然地寫下「6+2=8」,結果老師直接在旁邊畫上一個大紅叉。

 

「全班就你兒子做錯了!」
這句話一出,媽媽當場傻眼。孩子明明算得沒錯,「6+2=8」哪裡出問題了?她越想越不服氣,立刻衝去學校找老師理論。

老師倒是很有耐心,拿出題目圖片仔細說明:「妳看,水裡確實有兩隻動物,但再仔細看看——其中一隻是鴨子沒錯,另一隻可是鵝喔!」
原來正確答案應該是「6+1=7」。

媽媽聽完瞬間破防,回家後忍不住念兒子:「叫你少玩手機,你看!連鴨子跟鵝都分不清楚!」

這種令人哭笑不得的狀況還不止一個。
另一位家長也分享過類似經驗:題目問「爺爺上4樓花了12分鐘,那上8樓要花多少分鐘?」
孩子寫了「24分鐘」,連爸爸都信心滿滿地說「對啊,剛好兩倍嘛!」
結果老師的解析一出,全家都沉默了——原來爺爺不是「加倍努力」,而是「坐電梯」。

老師耐心地說明:「從一樓到四樓,其實是爬三層樓梯;要上到八樓,就得爬七層。」
如果每層樓要花4分鐘,那正確答案應該是「4×7=28分鐘」,而不是24分鐘。

這下家長只能苦笑,心想自己也被題目給「套牢」了,原來不只是孩子會掉進陷阱,大人也難逃一劫。

這種被出題人「整」的經驗多了,不少家長開始懷疑:
這些看似培養邏輯的題目,真的能訓練孩子的思考力嗎?
還是只是讓人陷入「文字遊戲」的陷阱裡?

有家長更無奈吐槽:「學校到底是在教知識,還是在訓練我們找茬?」
一句話,道盡了現代家長面對「創意題」的又氣又笑的心情。

教育的核心目標,本該是培養孩子的「全面能力」——包括邏輯思考、觀察力、創造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從這個角度來看,適度安排一些需要仔細審題、綜合分析的題目,確實能幫助孩子訓練思維的靈活度與細膩度。

但問題在於,這種「腦筋急轉彎式」的題型若拿捏不當,就容易本末倒置。
難度太高或設計太刁鑽,不但無法引導孩子思考,反而讓他們陷入「被整」的挫敗感裡。
許多家長也反映,當孩子一次次被這類題目「絆倒」,不僅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,還會對學習產生抗拒,甚至出現「我就是不會」的消極心態。

教育應該讓孩子在理解與探索中成長,而不是在陷阱與誤導中受挫。
真正好的題目,應該啟發思考,而不是設陷讓人跌倒。

從現在的教育趨勢來看,這種需要仔細思考、綜合分析的題目在國小教材裡越來越常見,其實正是「應試導向→素養導向」的過渡。國小階段的基礎教育,正在經歷一場從單純傳授知識,轉向培養能力的變革。

教育是長期工程,不能只看眼前的分數或表現。
對家長而言,這類題目變多,確實有助於訓練孩子的思辨與觀察力,但也讓「在家寫功課」變得更不好帶。與其只盯著「標準答案是什麼」,更重要的是陪孩子一起搞清楚:「為什麼是這個答案?」、「怎麼推理、怎麼驗證?」

換句話說,年輕爸媽現在最需要調整的是輔導方式——從「報答案」改成「帶思考」。只要方法對了,孩子的能力自然會穩穩長起來。

因此,家長在輔導孩子寫作業時,可以試著採用「思考引導法」。
簡單來說,就是不要急著把答案直接告訴孩子,而是透過提問的方式,讓孩子自己去找出關鍵線索。

例如,可以這樣問:
「題目裡的關鍵資訊是什麼?」
「我們要算的到底是什麼?」
「圖片裡有沒有什麼細節需要特別注意?」

透過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,孩子不只是在「解一題」,而是在「學會怎麼想」。
這樣不但能幫助他們當下理解題目,更能培養出獨立思考、分析問題的能力,為以後面對更複雜的學習挑戰打下基礎。

對家長來說,面對這些「陷阱題」時,最好的態度就是保持開放的心態,把它們當成和孩子一起學習、一起成長的機會。
當孩子答錯題時,別急著責備或否定他,而是可以陪著他一步步分析:「為什麼會錯?」「題目裡哪裡容易誤會?」「下次要怎麼看才不會掉進陷阱?」
這樣的過程,其實比單純拿到正確答案更有價值。

畢竟,教育是場長期的旅程,不是短跑競賽。
短期的分數高低並不能代表一切,真正重要的,是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出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那些在小學階段就學會「怎麼想」的孩子,往往在未來的求學與生活中更能靈活應對挑戰。

所以,家長不妨換個角度看——這些「難題」並不是阻礙,而是孩子成長路上的階梯。
每一次的困惑與錯誤,都是邁向更成熟思維的一次練習。

面對越來越多元、變化快速的教育環境,家長確實也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與輔導方式。
與其抱怨題目太刁鑽、教材太複雜,不如試著理解背後的教育用意——這些改變,其實是在幫助孩子學會「怎麼思考」,而不只是「會算題」。

家長若能以更開放的態度面對挑戰,不但能減少親子之間的衝突,也能讓孩子感受到學習是一件有趣、值得探索的事。
畢竟,教育的真正目的,不只是讓孩子拿高分,而是讓他們具備在這個快速變動的世界中,面對問題、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智慧。

✨ 今日話題:
你怎麼看這類「陷阱題」或「創意思考題」呢?
你認為它們是在幫助孩子成長,還是讓學習變得太過複雜?

延伸閱讀————————-


歡迎來下水道觀看更多都市傳說👉https://lihi3.cc/c5H8h
延伸閱讀———————

想知道愛情走向嗎?免費測算馬上知道>>>>https://lihi.cc/Ozo8m

(16)

喜歡我們的文章嗎?按個讚吧!

x